编者按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清风衡阳推出《传家·衡阳家风故事》专栏,让我们一起从古圣先贤、清官廉吏、革命先烈的家风家训中汲取道德滋养,凝聚新征程奋进力量。
罗荣桓(1902—1963),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罗荣桓一生廉洁自律,从严要求家人,始终保持劳动人民和普通一兵的本色。毛泽东评价他:罗荣桓是个老实人。邓小平评价他:罗荣桓是个厚道人。江泽民评价他:罗荣桓家风严谨。他几十年身体力行,留下的对党忠诚,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作风严谨,严格要求亲人子女的红色家风是我们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
克己奉公永远做老实人
罗荣桓出生在一个乡绅家庭,父亲罗国理经营着一家杂货铺、一家中药铺。在经营中药铺时,罗国理始终遵循着“三不收”原则,孤寡老人不收钱、缺衣少食者不收钱、遇天灾人祸者不收钱,当地人都尊称他为“理先生”。
父亲的善举对少年时期的罗荣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同情穷苦人,厌恶那些鱼肉乡里的土豪劣绅,憎恨封建礼教。从小便立下了远大志向,一心为国,救斯民于水火。
1919年夏天,罗荣桓离开家乡到长沙协均中学读书,在那里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又相继去了北京、青岛、广州、武汉求学,逐渐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并加入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自从投身革命,罗荣桓便将生死置之度外,南征北战,风雨几十载,不管是任连队党代表,还是中央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罗荣桓从不搞特殊,从未谋取过半分私利,他被誉为党内圣人。
▲1937年夏,罗荣桓(前排右一)同后方政治部的篮球员在一起参加文体活动。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与长征途中,由于国民党对红军发起多次大规模围剿,加上党内少数个别同志对党产生了动摇情绪,有的士兵开始打退堂鼓,严重动摇了军心。罗荣桓作为一名政治工作者,在困境面前,挺身而出,克服身患肾病,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困难,坚持深入群众,坚持与士兵打成一片,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长征路上,他一直帮伤病员扛枪背粮,宁愿自己饿着肚子,把仅有的一碗野菜让给伤病员吃,把战士们为他搭的草窝让给伤病员过夜。在山东抗日前线,把战士们炖给他养病补身子的甲鱼汤送给生病的房东滕大娘吃。
▲1953年秋,在南池子旧居办公室中的罗荣桓。
战争年代,罗荣桓住过祠堂、庙宇、草棚、茅舍,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没有放松要求。一家人住在拥挤的南池子18号,他家还收养了一些无依无靠的孩子,加上秘书、司机、警卫员,非常拥挤。后来管理部门加盖了一间房子和车库,罗荣桓还为此向中央写了书面检讨。
罗荣桓曾对妻子林月琴说:“住的房子大小,看起来是不起眼的事情,但我们是党的干部,要时时想到生活在基层的人民群众,不能官越做越大,楼越住越高,离老百姓却越来越远,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做老实人,办扎实事。”
不徇私情一生为人民服务
在名誉、地位面前,罗荣桓始终保持着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他经常说,人民群众是领导干部身上的血液,领导干部脱离了群众,生命就要枯竭。因此,一个革命者想的应该是怎样为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而不能要求额外的照顾,增加人民的负担。
罗荣桓二哥罗晏清比他大9岁,罗荣桓还在读书时,他在杂货铺给父亲罗国理帮忙。1928年,罗国理去世,罗晏清继承了父亲的家业,当了族长。1937年,罗荣桓的女儿罗玉英仍然住在老家,他对这位兄长很感激。
衡山解放后,在进行征粮工作时,驻南湾地区的工作队得知罗晏清家是殷实富户,征粮数额较大。第四十军军长罗舜初来京时向罗荣桓谈及此事,罗荣桓立即充分肯定了当地工作队的做法,并表示:“不能因为是我的亲戚就不讲原则。”
罗荣桓丝毫不滥用感情,办事、处理问题讲原则,不徇私情,不搞特殊,对妻子更是如此。
1947年林月琴陪同罗荣桓,从莫斯科治病回国后,东北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准备把她分配到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组织部任副部长。罗荣桓听说后,经过几天深思熟虑,建议她不当部长,去当校长,让林月琴去办一个子弟学校,他认为这关系到培养革命后代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事。根据罗荣桓的建议,不要职务,不要名义,在哈尔滨部队机关挨家挨户地串联,把干部家属们都组织起来,办了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习惯称为四野子弟学校)。1951年,又创建了军委子弟小学(即“新北京十一小学”)。
不能忘本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除了自己始终秉持严正清廉的高标准,罗荣桓在对待子女教育上也十分严格。他是一名慈父,但从不溺爱孩子。他认为对高级干部的子女更应该严格要求,否则高级干部家庭的子女容易有优越感,他常常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教育孩子们作为干部子女不能搞任何特殊化。他教育孩子讲得最多的话是:“不能忘本。”他对孩子们做事的要求是:“不患不成,而患不坚持耳。”并反复叮嘱子女,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罗荣桓写给罗玉英的信
罗玉英是罗荣桓的大女儿,自幼在湖南长大,20多年没有见过父亲罗荣桓。1949年底,她听乡亲们说爸爸当了大官,就提笔写了封信,要求到北京来。从罗玉英的来信中罗荣桓看出女儿受了一些旧思想的影响,便立即回信教育她说:“你爸爸二十余年来是在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而不会如你想的是在做官,更没有财可发。你爸爸的生活,除享受国家规定之待遇外,一无私有……不能对我有其他依靠。”罗玉英来京后,罗荣桓鼓励她首先要刻苦学习文化,后来她参加了工作,父亲又要求她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此后,罗玉英去了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场,那儿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每个周末回家都要步行10多里再乘公共汽车。罗玉英在农场得到了锻炼,进步很快,工作第二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生活中的罗荣桓爱读书,喜书法,不抽烟,也不喝酒。他常常会通过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来告诫子女,教育他们艰苦奋斗是传家宝,有了它就不会忘本,就不会脱离群众,就能始终精神振奋,斗志旺盛,永葆革命青春。
有一年冬天,林月琴给罗东进(罗荣桓之子)买了一顶棉帽子,罗东进嫌土气不好看,要买一顶皮的。罗荣桓得知后,把罗东进严肃地批评了一顿:“你小小年纪,就讲究这,讲究那,这还了得!”他叮嘱林月琴,以后安排孩子的生活不能太优越,要让他们吃点苦,懂得艰苦朴素过日子。并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急躁了不行,大雷大雨孩子受不了;夸奖太多了过头了也不行,听惯了颂歌孩子容易忘乎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坚持一条原则,发现孩子身上有错误苗头,就及时教育,督促他们改正。家教好,家风正,孩子才会走正道。”
由于长期军旅操劳,身体落下很多疾病,1963年深秋,病重的罗荣桓元帅在弥留之际,拉着林月琴的手说:“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搞特殊。”他又嘱咐孩子们:“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爸爸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这番教诲,影响着子女们一生。
罗荣桓虽没有什么遗产留给子女,但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对党忠诚,一生清廉的作风和严谨的家风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被后人代代相传。(衡东县纪委监委供稿)